全球锂电装备新秩序 | 赵盛宇董事长2025高工年会主题演讲

2025-11-21
企业新闻

抬头.png




11月18日,2025(第十五届)高工锂电年会暨十五周年庆典在深圳隆重启幕。本届年会聚焦锂电产业迈向“全球化、高端化、生态化”的新周期,汇聚了以宁德时代、海目星激光为代表的产业链头部企业与行业领袖。



·
赵董演讲.jpg

作为本届大会的总冠名商及新能源智造装备领域的领军者之一,海目星激光董事长赵盛宇受邀出席年会,并发表了题为《全球锂电装备新秩序:中国企业的领跑卡位与价值重塑》的主题演讲其前瞻洞察与战略视野获得了与会嘉宾的高度认可与积极反馈。

·





以下为发言摘录

当前,锂电池已经从单一的能源载体演变为重塑全球经济格局的战略性产业。其技术演进的深度、产业辐射的广度,正深刻改写世界产业竞争的底层逻辑。


同时,在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加速重构的背景下,产业链的自主可控与区域化布局,正成为各国战略竞争的焦点。中国锂电企业要在变局中开新局,不仅要应对技术迭代与市场波动的挑战,更要在全球规则重塑中抢占话语权。


今天,我将从装备制造商的视角,与各位探讨在全球能源变革的宏大叙事下,中国锂电产业如何跨越周期,开启战略卡位与价值跃迁的新征程。


01
产业变局:挑战与新引擎



过去几年,我们共同经历了锂电行业从产能狂飙到深度回调的周期性洗礼。如今,复苏的曙光已然显现,但这绝非简单地回到过去。我们正站在后锂电时代的起点,驱动产业发展的逻辑,已从单一的“规模与成本”,向 “高质量内生增长”与“全球化外延扩张” 这两大引擎进行深刻的跃迁。


 首先,是政策导向的根本性转变,从“补贴驱动”走向“规则引领”。

在国内,十五五规划为行业指明了“反内卷、提质量”的清晰方向,标志着普惠性补贴时代的终结和优质产能时代的开启。政策之手正强力将行业推向健康、理性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而国际层面,游戏规则已经彻底改变。欧盟《新电池法规》以其严苛的碳足迹、回收材料和尽职调查要求,构建了新的绿色贸易壁垒。


此外,各国通过产业政策、本地化含量要求等手段不断强化本土供应链优先。我们面对的已不再是简单的技术或价格竞争,而是一场关于“区域准入”和“标准话语权” 的竞争,行业出海的门槛和竞争维度大幅提升。


其次,是市场的结构性分化,从“单极驱动”走向“多极爆发”。

我们清晰地看到,需求侧已形成强劲的“双轮驱动”态势:一是动力电池基本盘稳固,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攀升,且单车带电量稳步提升。二是储能市场正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化爆发”,2024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增速高达64.9%,2025年全球出货量有望冲击481GWh,成为最具确定性的增长极。

此外,锂电应用的边界正在裂变式扩张。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高端消费电子等新场景,正从“概念”走向“商用”。这些场景对电池的能量密度、功率特性和安全性提出了远比汽车更为极致、甚至相互矛盾的要求。它们不仅仅是市场的增量,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们正在反向定义下一代电池技术的研发方向。

高工年会赵董演讲PPT1115_01(3).jpg


 最后,是技术演进路线的战略聚焦,从“并行探索”走向“收敛突破”。

现阶段,技术端可谓百花齐放,从结构创新(如大圆柱、刀片电池)到材料体系创新(如磷酸锰铁锂、硅基负极)层出不穷,共同推动着电池成本的持续下探和应用边界的拓宽。然而,行业的共识正越来越清晰地指向一个方向——固态电池。


它承载着整个行业对高能量与高安全的梦想。当前的竞争,正是围绕其产业化路径展开的一场关于技术路线选择、工艺Know-how积累和装备制造能力的“前哨战”谁在这场前哨战中掌握了核心工艺与装备,谁就掌握了定义未来的主动权。


02
战略高点:固态电池产业化


在我看来,固态电池的产业化,不仅仅是电池技术的革新,更是对上游设备产业一次彻底的“压力测试”与价值重估。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产业化的巨大挑战:全固态电池目前仍处于从“实验室样品”到“车间产品”的艰难跨越期。其核心瓶颈在于固-固界面的阻抗与稳定性问题。这不仅是材料科学的难题,更直接转化为极其苛刻的制造工艺要求。


例如,硫化物电解质对空气中水分的极端敏感度,要求生产环境达到前所未有的低露点控制;而为了确保电极与电解质的紧密接触,必须引入热压、等静压等全新工序,对设备的温度、压力控制精度提出了极限挑战。这意味着,我们面对的是一座必须从“开路”、“架桥”开始攻坚的技术险峰。


此外,这场工艺革命将彻底重构设备的价值分布。根据产业预测,全固态产线单GWh投资预计将攀升至2.5-3亿元,相较于液态电池产线实现投资翻倍。更关键的是,价值核心发生了战略性转移:


前段设备价值占比将从35%提升至35%-40%核心增量来自干法电极工艺,其技术壁垒和成本远高于传统涂布;中段设备价值跃升至40%-45%叠片工艺全面替代卷绕,等静压设备成为保证界面贴合的关键;后段设备占比虽下降但技术内涵升级高压化成柜等设备价值显著提升。


03
海目星路径:双线技术布局



正是在这场价值重构中,海目星看到了定义未来竞争格局的战略机遇。


面对尚存不确定性的技术路线,我们采取了“前瞻布局、双线并行”的研发策略。这并非左右摇摆,而是在产业黎明前夕,为应对不同技术路线产业化可能性的战略性风险对冲与能力卡位。


在"氧化物+锂金属负极"的路线上,我们已斩获量产设备订单,并将产品成功应用于对安全性有极致要求的低空飞行器领域。而在“氧化物+硅碳负极”方向我们同样实现了量产订单突破,这本身就是对我们设备可靠性与技术成熟度的最有力背书。


在“硫化物+硅碳负极”路线上,我们深度介入全球领先科技企业的中试线建设,提供前中段关键设备。这个过程的价值,远不止于订单本身,它更是一个共同定义未来工艺标准的宝贵机会。



我们的目标非常明确:通过在最前沿的试错与验证过程中与客户深度绑定,海目星要成为从“技术迷雾”中穿越而出的“装备向导” 和 “标准共创者”。我们不只是在销售设备,我们是在为固态电池的产业化之路提供经过验证的工艺解决方案,并在此过程中,将我们的技术能力深刻烙印在下一代电池制造的基因里。



04
全球赋能:生态链扎根



展望未来十年,中国锂电产业将迈入多元化的“后锂电时代” 。这并非对传统锂电池的简单替代,而是一个多种技术路线长期并存、相互竞争、逐步演进的漫长过程。包括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氢燃料电池、甚至更前沿的锂硫电池、金属空气电池等等,将构建起多层次、互补共生的能源存储图谱。


我们今天的全球化布局,不仅是为了满足当前锂电池的产能需求,更是为了在后锂电时代技术多元爆发前,在全球范围内建立技术策源、标准输出与产业协同的桥头堡,以应对未来技术路线的最终收敛与市场选择。为此,海目星正全力推进“三个本地化”战略:


组织本地化:在欧美组建由本地精英构成的团队,实现对市场与客户的敏捷响应。



服务本地化:建立区域配套中心与技术支持网络,让“零时差”服务成为可能。



创新本地化:我们在北美和欧洲设立创新实验室,不是为了技术转移,而是为了融入并引领全球前沿的研发浪潮,实现东西方制造智慧与创新火花的碰撞。

全球布局.png


今年以来,我们对瑞士莱丹集团的塑料激光焊接业务和德国Xteg公司的并购,正是这一战略的关键落子。标志着我们从产品输出,迈向了“技术整合+品牌协同+全球资源优化”的资本输出新阶段,旨在彻底打通服务全球高端市场的“最后一公里”。


各位同仁,中国锂电产业已经从“时代的追赶者”成为“时代的开创者”。下一个十年,竞争的主战场将是在全球范围内构建技术领导力、品牌影响力和产业链凝聚力。


这是一场关于耐心、勇气和智慧的“马拉松”。海目星愿与在座的各位伙伴一道,以长期主义的信念,以扎根全球的决心,共同开创一个属于中国锂电的、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时代。

·


底页.png



分享至: